? ? ? ? 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案例分析: 事件:兩個學生A、B在某次考試中都沒有及格,但獲得了同樣的成績,學生A認為這次考試中自己沒有發揮真正實力、考試前復習不夠完善,才致使這次考得很差,所以產生了內疚的情緒,并下定決心好好努力復習,制定復習計劃; 而學生B卻對該科目毫無興趣,考試沒考好也毫不在意,所以并沒有產生失落難過的情緒,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并不會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和態度。 結果:在同一情景下,兩種不同的態度和看法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同學A表現出來的是積極情緒,制定計劃下次考更高的分;同學B表現出來的是淡漠,無所作為。 那怎么破?找到不合理信念B 1.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2.過分概括的評價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 3.糟糕至極的結果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非常可怕和糟糕。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念時,那么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最后一步: 利用情緒ABC理論調節: 1.察覺引發自己情緒的事件; 2.探尋自己對事件的認知; 3.調整不合理的信念,去絕對化、去過分概括化、去糟糕至極化; 4.若引起不良情緒,需要從認知入手,積極調節。
1、我們要先找到孩子學習不好或不愿意上學的原因有哪些? ???a孩子的健康問題怎么(看看孩子是否患有身心疾病,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抑郁癥或社交障礙等) ???b有沒有學習壓力、成績方面的問題:是不是由于學習困難、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導致的 ???c關系:權威關系(父母 老師)人際關系(同學和伙伴) ???d孩子厭學也有年齡特征,家長需要注意不同年齡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以便有針對性處理,不同成因所導致的厭學現象,重在培養。 2、厭學情緒是哪來的? ? 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孩子表現出對學習毫無興趣,視學習為負擔,把學習當作一件痛苦的事情,這就是厭學情緒的表現。 導致厭學情緒有很多原因:環境的,學校的,家庭的,孩子自身的等,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要求不要過高,也不要走極端(也就是不管和管的過嚴)要關愛,支持、理解、引導孩子。 情緒是會變化的,只要找準原因,正確疏導,厭學情緒是會消失的,甚至會轉變成學習的動力! 3、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愛學習? ? 我們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過早,也不能過難。不能提前,不能拔苗助長,孩子在什么階段學什么內容,不然他會出現煩燥,消化不良,會出現情緒的抵制,出現厭倦,不愿去學習。我們還是要按照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讓孩子學習,這些都是經過科學研究之后發現的規律,按照規律去辦,孩子才會降低出現問題幾率,假如你非要認為你的孩子與眾不同,他就會出現與眾不同的問題;培養孩子學習要寓教于樂,勞逸結合,不能把孩子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也不要以為這個學習很重要,這個老師講的特別好,然后就給孩子不停的報很多很多的班,如果占用了孩子過多課余時間,孩子就不可能產生那種自由自在快樂的情緒。 如果發現孩子有很嚴重的厭學情況,還是要找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去解決,不要形成心理疾病! ?
什么是原生家庭呢,字面的意思是原本出生成長的家庭環境,我們大部分人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小時候出生的家庭,另一個是你結婚以后組建的家庭,這個家庭也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幸福的人用童年療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愈童年,可見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具體有哪些影響呢1、如果父母對我們“感情忽視”、“凌虐”或“錯亂”會讓我們認為自己不配被愛,對他人報有成見和懼意等,那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系,2、面對父母過嚴的控制和斥責會讓孩子產生自卑,自我價值感低,不自信等性格特質,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創傷,如果沒有療愈,那很可能就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悲劇,就像我們的內在,住著一個傷痕累累的小孩,那你就會以這個內在小孩,來盡你為人父母職責了。你不是做出了當年,你父母對你所做的,就是做出正好相反的事。不管用的是,這其中的哪一種,你總是努力求好,要做那名受傷內在小孩所期望的好的父母。病態的一百八十度轉變,仍然是病態。就像很多人說,我一定不會像我父母對待我一樣對待我的孩子,但到后來你會發現你就是用你父母對你的方式在對著孩子。如果你不想被原生家庭所束縛,不想把傷害傳遞給你的孩子,那一定要重視和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我們用20年的經驗和案例與您分享,想了解更多心理問題的,可與我們聯系
小天使心理咨詢中心新中國式家長學堂D模塊第十周課程 1、人生是否幸福,85%跟你的內在小孩有關。 2、受傷的內在小孩——可以歸結為我存在意識的喪失,每個孩子都迫切的需要知道:他的父母很健康并且能夠照顧她;對他父母而言,他十分重要。 3、每一個人都需要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這是整合你的人生,發掘你的自信、潛力與愛,真正地成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成年人最快的一種方式。 4、當你開始將能量轉入內在,開始愛你的內在小孩的時候,你已經為這個世界做出了最大
現在所謂的“問題孩子”越來越多,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孩子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從一個新的視角——家庭系統治療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問題”。家庭是一個功能系統,家庭系統治療把家庭看成綜合的整體,由各部分的個體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所組成。家庭的問題是經過無數次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重復、疊加、強化才得以形成。也就是說家庭中某個成員所表現出的“病態”或行為障礙,很可能并不僅是他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的平衡出現了偏
1.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掉了進去。???我迷失了......我絕望了。????這不是我的錯,???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2.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我假裝沒看到,????還是掉了進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到同樣的地?方。????但這不是我的錯?,????我還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3.我走上同一條街,???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想要朝向喜悅,首先需要一個可以接受到喜悅能量的身體。這個身體不會是沉睡和麻木的,它會是充滿活力的、敏銳的、能量充沛的和敞開的,每個細胞都是能夠暢快呼吸,氧氣充足的。跳舞,像沒有人在看一樣!唱歌,像沒有人在聽一樣!只為取悅自己,享受當下!愛自己,做自己,呵護身體,聆聽心聲!
曾奇峰精神分析雷人語錄,犀利!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意思是那三千我都不要了。其實是沒法選擇放棄更多的東西,實際上這是一種貪婪,有可能是俄狄浦斯期沖突,貪婪不愿放棄任何東西,選擇意味著喪失,沒有戀愛便沒有失戀,沒有結婚便沒有離婚。2.自我功能損傷:父母幫孩子做很多事,導致孩子自我功能損傷,以致于孩子很多事自己不會做;更多感受是自己,沒有辦法感受到別人;這樣的話,就可以一輩子和孩子在一起了。3.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