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案例分析:
事件:兩個學生A、B在某次考試中都沒有及格,但獲得了同樣的成績,學生A認為這次考試中自己沒有發揮真正實力、考試前復習不夠完善,才致使這次考得很差,所以產生了內疚的情緒,并下定決心好好努力復習,制定復習計劃;
而學生B卻對該科目毫無興趣,考試沒考好也毫不在意,所以并沒有產生失落難過的情緒,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并不會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和態度。
結果:在同一情景下,兩種不同的態度和看法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同學A表現出來的是積極情緒,制定計劃下次考更高的分;同學B表現出來的是淡漠,無所作為。
那怎么破?找到不合理信念B
1.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2.過分概括的評價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
3.糟糕至極的結果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非常可怕和糟糕。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念時,那么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最后一步:
利用情緒ABC理論調節:
1.察覺引發自己情緒的事件;
2.探尋自己對事件的認知;
3.調整不合理的信念,去絕對化、去過分概括化、去糟糕至極化;
4.若引起不良情緒,需要從認知入手,積極調節。